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重庆11月9日讯(记者 成琪 魏金金) 11月6日至7日,一场旨在促进乡村产业复兴、传承本土文化、创新共建发展的乡建盛会——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重庆荣昌成功召开。峰会以“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个村子为会场,在两天时间里,峰会相继开展了主题分享、清华大学专场对接、乡村夜话、非遗文化展、村民演出等多场活动,从听课学习到嗦粉吃面,从品牌发布到赶集看展,打造出一场烟火气十足的接地气的乡建盛会。
近年来,荣昌积极探索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推进城乡医疗、教育均衡发展,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城市人口进村,推动农村成为消费新市场,农业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作为本次峰会所在地,通安村、河中岛、玉久村、经堂村四个分会场已分别落地陶文化产业园、 田园综合体 、民宿院落、社区营造等项目,形成“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美与共的诗意会场,村落文化彼此交相辉映。正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在致辞中所说,“举办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有机结合,是荣昌近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统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举措的一个缩影。”
思想碰撞 共话乡村振兴
峰会围绕“融汇巴蜀·天下荣昌”主题,专设“综合、文旅实践、乡村运营、基层有话说”四大主题版块,邀请30余位建筑规划、艺术设计、民宿运营、文旅融合、社区营造等领域专家学者与基层干部,聚焦乡村振兴之要,从乡村价值、文化活化、文旅升级、城乡融合等多个议题探讨乡村建设新路径。
2021年即将到来,新的五年计划即将开启,乡村建设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谈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阶层变化,未来10-15年,中国将有1/5—1/4以上村庄进入美丽乡村建设阶段,“逆城镇化”将开始显现,部分乡村将成为宜居选择地。他强调,在今后的乡村建设中要保持长效机制,重视设计、提高乡村魅力和创造力,促进二三产业与农村融合发展,“农村环境治理一定要持之以恒”。
“融汇巴蜀·天下荣昌”峰会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乡村旅游是特殊的旅游产品,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要将一个村庄作为旅游产品或是景区卖出去。小小的乡村有大大的复合性,它是一个旅游产品,又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当把旅游嵌入乡村之后,可以从各种领域整合资源,找到产业的生发地。”在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看来,乡村旅游干得对不对,好不好,关键要看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否到位,要看对当前旅游需求的把握是否到位,“乡村旅游的平台多高,中国旅游产品发展的质量就有多高。”她表示,下一个10年,整个乡村就是我们中国人无边界的旅游度假区。作为今后10年的主打产品,乡村旅游需要注意追求大众精致,试着寻找需求的触点等方面问题。“乡村产品要有人性,不要忘掉乡村主人。没有乡村主人的乡村,是没有灵魂的。”
村里开会 村民当主角
荣昌如梦,经堂如画,一湖翠影,房屋错落在梯田,青山、碧水与民宅连在一起仿佛一幅生气盎然的文人山水画卷。今年以来,在奇村文创创办人陈奇等人的推动下,经堂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小院讲堂、村民晚会等活动,通过业态重塑、村民共话、活动策划等方式,营造“村民自治,共创共生”的乡村新社区。
“乡村夜话”进行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6日晚上经堂村举办的“乡村夜话”上,高校学术专家与瓦米沟的土生土长的老百姓齐聚,畅谈家乡发展。经堂村党总支书记吴吉桂谈到,村里的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如今村里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当地居民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是100%,可以说,我们的人居环境跟城市没有什么差别,经堂村成了美丽乡村”。几年前,80后返乡青年、雷赵生态农场创办者雷永离开建筑行业返乡创业的初衷就是想找一份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最终雷永选择了生态农业,深耕稻田、果园,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振兴家乡经济,“未来希望更多年轻一代能回归土地,在乡村传统农耕文化,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吃得健康,生活舒心。”
艺术乡建 激活乡村美育
乡村美育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以艺术浸润乡村、以文化促进乡村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民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的内生动力。作为本次峰会的主会场,通安村“陶园”原本由一片水塘、闲置房屋、荒地、农田、工厂等构成,如今已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打造成了以“荣昌陶”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今后,这里除了可以为村民活动提供空间之外,还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提供研发、创作和交流空间。
不远处,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搭建的非遗主题设计艺术装置。荣昌非遗三宝(荣昌陶、夏布、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新改造、解构、重塑分别成为契约剧场、布·境、扶摇等多个互动装置,吸引不少周边村民前来打卡。当代艺术正在以这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方式渗透到在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布·境艺术装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同样,在河中岛村,由北京绿十字负责的河中岛田园综合体已逐步建成,在这里,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将融入今后的水稻种植和综合运营,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装置还将长久落地乡村,在聚集流量和人流的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到挖掘、传承、弘扬荣昌乡村文化和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带领农民群众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增收受益。
高校项目合作 为新农村建设种下一颗种子
乡村振兴,高校大有可为。近年来,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在即将开启的乡村振兴新时代,高校依然奋发有为。
2019年1月14日,清华大学全国第一个“乡村实践基地”落户荣昌,实践基地建成后,清华大学将每年定期派遣学生来到荣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发展。本次论坛专门开设了清华专场对接会,邀请各地清华校友从各领域共话荣昌合作机会,为更多项目落地提供可能。除了清华大学之外,论坛前期,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也多次来到荣昌,以建筑改造、艺术设计等多种方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
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乡村复兴论坛主席罗德胤所说,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之路不应只是原有“三农”工作的简单加强版,更加不能“新瓶装旧酒”,面对新挑战,要统筹把握乡村发展特色与资源特征,对接当下与未来社会需求发展变化趋势,汇集各方资源与力量,共同塑造乡村建设的新气象。
直播带货 助力特色农产走出去
花椒、橘子、红薯、竹编、荣陶……村民带着引以为豪的农产品和非遗作品纷纷亮相会场外围摆摊带货,峰会也成了本地乡民展示自家特产手艺和村子市井风情的一个窗口。
荣昌三大宝之一荣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玉久村,一眼望去皆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村民个个心灵手巧,竹编花样更是不少。一边开会,一边就地摆摊卖货,村民脸上的笑容和自信就是最好的产品推介。据荣昌“在村头”电商直播负责人介绍,此次峰会期间,他们还在峰会对非遗、扶贫产品以及村民自发的土特产进行了直播带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试点和好品中国产业孵化&电商直播基地运营中心揭牌仪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团队将长期驻村,从驻村改造、社区营造、运营培训等方面,通过政企合作、村民参与方式,发挥新老乡民的力量带动乡创业态发展,促进乡村经济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